央视网|中国网络电视台|网站地图 |
客服设为首页 |
中国网络电视台 >
首播 |
|
重播 |
|
“嗯……昨天熬夜把报告弄完了,今天先来Key报表好了”
赖床迟到的小莉虽然一进办公室就这么想,但却开启网页登录Facebook、微博,20分钟后突然想起报表,却转而观看网络新闻;小莉明知还有事情没做,手却仿佛有千斤重般,总提不起劲来处理,等到收拾心情真要来工作时,却又东想西想无法专注、频频打哈欠...,整个人就是好倦怠呀!想起以前可说是工作狂的日子,小莉揣测著自己究竟是太累需要休息还是该转换跑道了?
无法集中精神、一直好想睡、工作好倦怠,这些症状真的只是太累吗?
疲倦是人人都会有的感觉,而消除疲劳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睡眠,但是在职场中的倦怠、疲累常常无法直接靠睡眠解决,许多都是情绪性累积的劳累,例如“慢性疲劳”就是一种没有病因、没有确切治疗方法的文明病。
以前大家总忽视患有慢性疲劳者的痛苦,但随著工作压力变大与工时的延长,因著高度的心理压力而出现慢性疲劳症状的人已经不再是少数,像是无法解释的疲惫、忧郁、健忘、注意力无法集中和肌肉筋骨没来由的酸痛等都是常见症状,上述症状会影响个人的工作效率、社交生活外,严重者还会因此促发脑血管及心脏疾病,也就是所谓的“过劳”提高猝死机率,所以千万别忽视疲劳的威力,就算对工作有满满的热忱,也要学会适度的放松和保持正面心态,才能避免慢性疲劳上身。
谁才是慢性疲劳、过劳的高危险群呢?
综观许多医师对于工作疲劳的观点,我们认为下面4种人最可能出现长时间的劳累累积:
1. 惯性超时:我每日的工时几乎超过10小时以上,加班、熬夜也是常态
累积原因:长时间处于高压的工作状态,容易使压力反弹形成倦怠与过劳
2. 追求完美:我是完美主义者,总希望在我手上的工作能做到尽善尽美,不辜负他人对我的期待。